未来的两轮交通工具,其实这是一个跨度很广泛的话题。 首先先提一句,小编也并不敢说自己的知识水平有多高,毕竟我又不是预言家,不可能真的预测未来,只是做一个推测,其实科幻电影中的交通方式离我们的距离比想象的更近,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已有的一些事物中找寻启发,时代的变革其实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本文实际上只是为了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法,也是对科技改变生活另一层次的思考。 大概是在2006年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孩,有一次看电视,好像是凤凰卫视,新闻里说国外的科学家在研究一种能用人的手指直接点击屏幕控制手机的材料,可能过个几年就会大规模应用,那还是诺基亚的辉煌年代,当时我并不理解这条讯息的意义,只觉得像科幻电影里般神奇,并觉得不切实际。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苹果出现了,当智能手机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后,我突然有次想起2006年看的那个报道,这种感觉真是很奇妙,那时候的我如果来到十多年后的世界,怕是会以为自己在做梦吧。 手机已经从一个只能主要打电话发短信的工具变成了我们生活全方位的智能管家了,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交通工具,比如各大巨头在研究的自动驾驶,比如现在如今特斯拉上的大屏中控开始流行,而延申到两轮的领域,虽然并不像四轮的变化趋势那么受大众关注,但或许依然会是1869年摩托车诞生以来,即将经历的最为深刻的改变之一。 新能源趋势 尽管小编我也深爱内燃机引擎的震动轰鸣,浑厚排气音引发的肾上腺素飙升,已经汽油注入油箱时那一点点刺鼻的味道,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如今内燃机的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了,其实摩托车发动机技术的研究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达到巅峰期了,现如今的每一次更迭更像是锦上添花,很难说有什么突破性的革新了。 但新能源不一样,这里的新能源不光指以电能为主要驱动能源,虽说譬如电动车常为大家诟病其续航里程及充电时间久,但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电池能量密度这一领域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而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那些沟壑都有会被填满的机会。 虽所很多车厂过去都有种看不上电动车的感觉,但事实胜于雄辩,杜卡迪就打过脸,前头说着汽油党永生,后脚就开始研发电动超跑,还跟速珂搞了次联名,而过去我们一向认为比较保守的哈雷这次反而在电摩上较它的对手们更先下手,就是不知道海外售价约折算20多万人民币的LiveWire还会不会被歧视。 人机交互和不倒翁 在这一方面,有两家车厂比较有代表性,那就是雅马哈和本田,他们两家不仅在MOTOGP赛场上针锋相对,在黑科技的研究上也一向都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从他们最为尖端的概念车上便可以看到,有两个最为明显的特点,一便是人机交互,二便是自平衡技术,这里的人机交互并不是指拿手机查看车辆定位,或者手指一滑车辆解锁这种比较简单的概念,在雅马哈的概念车MOTOROID的演示中操作人在面部被识别过后动一动手便可以让车辆前进后退,并且上车后车辆会根据驾驶者触觉感应调整姿态。 而本田基于NC750开发的概念车RidingAssist则具备自动跟随功能,让人感觉有种电子宠物的概念,这些功能的实现不仅是光电技术的应用,也是基于车辆能够达到自平衡状态,这其中需要设计的算法工程量可不是一般大。 只不过本田和雅马哈实现摩托车自平衡的具体方式不大一样,本田的RidingAssist平衡技术基于他们十分出名的机器人ASIMO上的平衡系统,不同于传统陀螺仪的被动平衡,而是基于AI的主动平衡,体现在于前叉的机械机构,正常行驶时系统不会介入,只有在传感器检测到失稳才会介入,保障骑手安全,并且还可以调整拖曳距改变车辆轴距,以适应不同行车状态。 而雅马哈MOTOROID的平衡则通过惯性测量单元,用于检测车的倾斜角度。所有各个单元的数据,会高速传输到控制单元,经过高速处理后会指令给车身各个系统。比如,AMCES,线控转向,支架,动力调整。同时,主执行器接收来自控制单元的指令,以高精度旋转AMCES轴周围的部件,从而控制机器的重心。除主执行器外,MOTOROiD还有其他几个大型和小型执行器,给骑手更稳定的驾驶体验。 尽管我知道或许这些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看上去成本又高又不着边际,一段时间内难以被多数人接受认同。 甚至小编也觉得过多的电子设备的干涉,让现在的很多车款越来越缺少原始机械那种不完全为人所支配,游离在疯狂和失控边际的魅力,但就像智能手机代替按键机一样,这些深刻的变革不会突然性的爆发,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日月交替的时光流逝中,渐渐成为生活的常态。 可能多年以后,有一天,当孙子骑着他那台能够自动驾驶的磁悬浮小型地面飞行器约自己的爷爷外出郊游时,我会默默打开库房,我那台被人当作老古董的H2漆面依然泛发着光亮。 大家觉得未来的摩托车会是什么样的,打开你的脑洞吧? |